肖女士认为,如果把孩子送回原籍,他们可能会在政府的督促下上学读书,但一旦媒体的关注消退,家长们很可能还会让孩子辍学,送出去减轻家里的压力,他们的生活可能还不如在“马戏班”。另一个办法是在附近找一所学校,白天学习文化知识,放学让孩子们训练杂技,肖女士说这种方式可能更可行一些,但前提是找到愿意接收这些孩子的学校。“如果有学校能接收孩子们入学,并且减免一些费用,我也愿意送他们去上学,他们的去留全在于家长和孩子自己的选择。”肖女士说,这件事实在太复杂,很难简单地用一句话判断谁对谁错,如果把责任全部推到她的头上也未免有些不公,她认为现在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社会可以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以及对他们而言,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恰当的?
孩子父母——
知道孩子现状养不起只能送
“一个村子能有几个大学生?现在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早点出去学点本事能养活自己。”
在昨天志愿者采取行动的同时,河南商报的记者也赶往这些孩子的家中了解情况,根据记者了解到的信息,孩子们的家长知道孩子在上海学艺,送孩子出去的理由是“家里孩子太多,家里条件不好,养不起了”。
据了解,当河南商报记者拿着孩子的照片和身份信息一家家上门寻找,很快就找到了孩子们的父母。家长们说,肖女士是亲戚中发展最好的,一个农家的孩子在上海成家立业、出人头地在当地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所以他们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姑姑”肖女士。“她对孩子好,教他们学文化,学本事,每次表演后会给孩子们存些钱,以后再交给他们。”在采访中,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她觉得孩子跟着“姑姑”挺好的,至少比留在家乡好多了,孩子也愿意留在上海。
在采访中,家长们普遍存在一个认识,就是“读书不如学艺”。这些家庭都经历了超生后的重罚,家中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各种变故,没有能力养活所有的孩子。“一个村子里能有几个大学生?现在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了,还不如早点出去学点本事能养活自己。”一位家长告诉记者,送孩子出门学艺也是情非得已的事情,但他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在农村不读书是很正常的事情,要么去打工,家里条件好的去学车什么的,我们的孩子去学艺也是种出路,农村孩子没什么的。”这位家长告诉记者。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