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胎教影响的是孕妇还是胎儿?胎教能否促进胎儿大脑发育?关于胎教的种种说法,有人持正面态度,有人却持反面观点,例如:有人认为胎教可陶冶孕妇心情,相反地有人却认为胎教是没有必要的刺激。而科学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确切答案,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专家们的不同意见,孰真孰假还需要孕妈咪们自己判断!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胎教影响的是孕妇还是胎儿
正方:胎教可陶冶孕妇心情
游川介绍,在今年四月份北京召开的国际妇幼研讨会上,国外有些专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宫内编程,意思是说外界的情况会影响到子宫里胎儿的发育,而且会影响到胎儿长大以后的发育。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比如,1960年我国发生大饥荒,那个年代生下来的孩子先天畸形的比较多。一是因为孕妇的营养问题影响了胎儿的发育,除此之外,饥荒造成的精神压力使孕妇在孕期处于抑郁的精神状况,精神上大的负向的压力(刺激)给胎儿体内造成了先天性的影响。
游川指出,孕妇的心情会影响到肾上腺皮脂激素的分泌。孕妇在抑郁的情况下,肾上腺皮脂激素分泌得比较多,将影响到胎儿的供血,使胎儿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的合成将会受到阻碍,引起胎儿先天性的发育不良。
所以,孕妇的精神状况和胎儿的发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孕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胎儿的发育有好的影响。音乐对孕妇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调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胎教不只是音乐胎教,它包括其它很多方面,比如我们孕期所做的语言胎教、阅读胎教、光照胎教、体育胎教等,实际上就是如何给胎儿做保健,同时加强对孕妇身心的调节。
孕妇身心调节好了,对胎儿是一个很好的保健。因此,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现在所说的胎教。”游川指出,孕妇其实是有必要做这种胎儿的保健的。
“比如,目前的音乐胎教,我们并不主张孕妇通过在腹部放传感器的方法。
因为通常情况下,孕妇掌握不好音乐的声音大小和听音乐的时间长短。但我们会建议孕妇通过普通的录音机或是音响,选择听一些低频音乐,这样对孕妇本身是一个很好的身心调节,孕妇自身的心态比较平和,那么,胎儿出来以后也会比较平和。从我们临床观察来看,接受过很好胎教的孩子出生后会很安静,而孕期心情波动厉害的孕妇,生出来的孩子就比较喜欢哭闹。”
游川说,孕妇不仅可以做音乐胎教,而且还可以进行语言胎教、阅读胎教等,同时,我们还主张“爸爸”也参与进来。因为爸爸的声音是比较低沉的,很容易穿透进去,而且男性的参与对孕妇来说是一个心理上的支持,孕妇心情好了,对胎儿的发育是有影响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反方:胎教是没有必要的刺激
朱宗涵指出,让孕妇听音乐、朗诵诗歌,对母亲的心情应该是有益处的,但这不是对胎儿的“教育”,不会使儿童更聪明。“胎教”对胎儿的发育会不会有利,目前都没有科学的证据来证明。因此我们不提倡胎教。
我们提倡在怀孕期间为胎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它包括良好的营养,避免怀孕期的感染,保障母婴安全,父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不抽烟,不喝酒),母亲良好的心理状态,定期在医院进行产前检查保健等,这是最重要的。
朱宗涵说,胎儿的发育建立在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长的一个生物进化的基础上,一个胚胎在母亲子宫内发育,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学术界称为“程序化”。这个程序经过了几十万年自然的筛选和淘汰优化的过程,没有必要人为地去干预这个过程,去添加额外的刺激。保持胎儿正常发育的环境,让其遵循自然的规律就行。
目前,有些孕妇因为工作的压力等,会产生情绪的波动,我们应该适当地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为母亲缓解这些压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但这种干预是干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而不是干预胎儿自然地在宫内发育和成长的过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胎教能否促进大脑发育
正方:胎教促进胎儿大脑细胞发育
刘泽沦指出,有感觉不等于有知觉,知觉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的,是在出生以后才建立的。
胎儿有感觉的时候要给他刺激,日本东京大学对猩猩做实验发现,绝对安静的环境对胎儿的发育不好。一个人智力的优劣与神经元的发育直接关联。
因为,脑神经元有一个大的分支称为轴突,有很多小的分支称为树突,两个神经元之间依靠轴突。树突相互接触形成一种叫“突触”的联系,信息就是这样在大脑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
刘泽伦解释说,胎儿能接受声音,通过腹壁抚摸有触觉,这些所谓的听觉、触觉实际上是接受刺激产生了电脉冲。电脉冲在神经细胞里传导时,每个细胞中心往外会延伸树突,使细胞跟细胞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电脉冲的循环途径,产生感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如果胎儿没有接受声音或者抚摸的刺激,就没有相应的电脉冲在细胞内的传导,大脑细胞也就不会因此伸展出树突,也就不能形成丰富的大脑细胞之间的联系。
因此,给胎儿进行音乐、触摸、光照刺激都是丰富胎儿环境的一种手段,属于良性的适宜的刺激。这些良性的刺激,会刺激胎儿的感觉器官,引发感觉器官产生电,电在细胞的传导过程中会使胎儿的神经元增多,树突稠密,突触数目增加,将来大脑网络就会丰富,这就有利于大脑细胞发育过程中的维护和促进。
刘泽伦说,有人曾对小白鼠做过实验。有两只小白鼠,体重一样,营养、饲料一样,但给一组小白鼠丰富的刺激包括声、热、光等,另一组小白鼠不给刺激。两组小白鼠出生以后,对他们进行迷宫实验,将它们同样放在一个只有一个出口的、密封的环境中,它们的表现就不一样。其中没有接受刺激的小白鼠在迷宫里老是记不住方向,会老是在一个地方碰壁,而另外一组小白鼠在碰壁之后就知道不再往相同的地方跑,并且接受刺激的小白鼠最终走出了迷宫。后来,将这两只小白鼠解剖了以后发现,碰壁之后知道转换方向的小白鼠就是孕育期间受到刺激较多,生存环境丰富的小白鼠,它的脑细胞丰富,树突较多。
刘泽伦认为,过去人们提到营养不好会使脑细胞数量减少,造成智力低下,身体痴呆,现在一般孕妇不会存在营养不良的状况,但大脑细胞树突的多少和形成联系的多少对大脑网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反方:胎教是否促进胎儿大脑发育还需科学论证
音乐胎教对孕妇甚至是胎儿是否有用,究竟有多大的用处,需要一个科学的论证。丁宗一教授指出,一个科学的、严谨的论证过程首先要经过设计实验,然后找出处理数据的统计学方法,最后明确它所验证的因果关系。
从80年代初提出胎教至今,已有20多年,但这期间,所谓的一些胎教的专家很多只是通过没有严格设计的观察得出结论,没有合格的研究报告,也没有在国家权威医学杂志上以论著的形式发表。这样看到的效果并不足以证明那就是真正存在的现象。这里必须经过严格的因果关系论证。也就是说,别人(包括世界不同地区的研究人员)再重复你介绍的方法时,也同样获取了类似的数据,它所呈现的那些规律要经受时间、空间的考验。
丁宗一说,一般来讲,医学中的理论、技术和药品,要用于人类,首先必须经过动物实验,在没有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临床的3期验证,证明有无毒副作用,最后才可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有关部门的批准。如果没有经过这样一个严格的过程而直接用于人,也是违反医师道德法则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丁宗一指出,研究胎教的人所介绍的国外材料大多没有具体文献,他们的宣传材料中往往用“国外有资料表明”的字样一带而过。事实上,严肃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在国际或国内权威学术杂志以论著形式发表,才可被引用。其用来论证的数据应该有严格的定义和解释。
进行音乐胎教,所选取乐曲的入选标准是什么?音量应该是多大?进行抚摸胎教,所用的抚摸的力度又是多大?这些都应有一个明确的、可度量、可重复的数据。有些胎教专家指出,音乐胎教的音量和抚摸胎教的力度应该是适中的,那么,这个适中又应该如何去衡量?其正常值是多少?是怎样制定的?何时颁布的?是按某一年龄孩子的标准?还是成人的标准?
丁宗一还指出,目前从事胎教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人大多是妇产科的临床医生,按照我国医师法规定,行医者必须是职业医师,他所采用的方法要经过科学的论证。但实际上,现在从事胎教的人并没有胎教的医师执照。如果将胎教归于妇产科,妇产科里是否包括胎教的技术呢?这都需要科学的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