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产褥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坐月子,是新妈妈身体恢复的一个时期,其中注意事项也有不少,需要详细地了解,做好各项护理,保障顺利度过产褥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什么是产褥期
产褥期是指产妇分娩后到产妇机体和生殖器基本复原的一段时期,一般需要6-8周,民间俗称坐月子。产后期有许多生理上的变化,当这些变化产生的同时,也有助于身体各部位之复旧,产后有许多部位都会再次回复到怀孕前的状态。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产后子宫复旧过程中,子宫永远不会完全恢复到处女时的状态,产后1小时,子宫会先下降至肚脐处,大约维持24小时后,每天会下降约一指幅,一般妇女于产后第10天以后,已经可以收缩的很好,子宫已进入骨盆腔,无法再经由腹部触摸到。另外,喂母奶会释放催产素,子宫会因此收缩得更快些。
产后的另一项变化是产妇的阴道会流出类似经血的分泌物,但量较经血稍微多一点。此即所谓之恶露。产后最初三天恶露的成分几乎全是血液,所以多呈红色之“红恶露”,大约产后第四天起恶露的量会慢慢减少,且颜色变成褐色,称“浆恶露”。约产后10天起,分泌物的量减少,血变成无色或白色,称之“白恶露”,通常恶露会随着子宫收缩而排出,直至产后第六星期左右才会完全排净。这一段时间内,要注意休息,调养好身体,促进生殖器和机体尽快恢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产前你担负着宝宝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你的各个系统都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子宫变化最为明显。宝宝出生后,你的各个器官又要恢复到产前的状态,子宫要缩小,膈肌下降,心脏复原,被拉松的皮肤、关节、韧带也要恢复正常。这些形态、位置及功能的复原,都要在产褥期内完成,而能否复原,又取决于产妇在产褥期内的休息调养情况,调养得当,则恢复较快,且无后患,若调养失宜,则恢复较慢,且多患产后疾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产褥期还有哪些身体变化
在产褥期,产妇除了经历子宫复原、阴道复原、分泌乳汁等变化外,在体温、脉搏、排尿便等方面也与平常有所不同。
一、体温:由于分娩时肌肉的剧烈收缩,有的妈妈产后体温会有暂时的升高,一般不超过38度,几小时后会自然退下。分娩3-4天后,由于乳腺的肿胀、疼痛,有的妈妈也可能会有体温的轻微升高。如果分娩后2-3天,妈妈体温持续在38度以上不降,应及时看医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二、脉搏:产后妈妈的脉搏会比以前变慢,可在50-60次/分钟,这不是病态,不要担心,这种现象被称为产褥性迟脉。
三、多汗:产后妈妈汗腺分泌旺盛,特别容易出汗,更应注意皮肤清洁。
四、食欲:有的妈妈产后食欲大增,也有的妈妈产后只是感到口渴,一连数天没有食欲。不要着急,随着体力的逐渐恢复,食欲会有所增加。此时,适当地补充水分或半流质也会有助于体力的恢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五、排尿困难:产后前2天,有的妈妈虽有尿意却不能顺利地排尿,除了有侧切伤口疼痛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分娩时胎头压迫膀胱时间过长,膀胱肌张力减退的原因。长时间的尿潴留有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的可能。专家建议,产妇产后应尽早起床上厕所。采取热敷、按摩、适当增加运动、多喝水等方法鼓励产妇自然排尿,不要憋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六、排便困难:差不多产后所有的妈妈都有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难。它的主要原因是侧切伤口的疼痛使妈妈在排便时不敢用力;很多产妇产后由于各种原因躺着排便,更加剧了排便的困难;加之产后活动少、进食少或进食高蛋白多、蔬菜水果少等等原因的恶性循环都会引起便秘,甚至出现痔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专家建议,产后应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食品。适当的早活动,增加肠蠕动,在排便用力时,拿消毒纸巾或棉垫向上压住会阴伤口,会减轻疼痛,使排便困难有所改变。如果便秘持续3天以上,一定要请医生予以适当的诊治处理。
七、耻骨联合分离:有的产妇由于分娩时产力的作用,骨盆的耻骨联合部分出现分离现象,产后活动时会感到局部的疼痛,必要时应请医生检查,予以固定和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