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很多新妈妈在坐月子时常常会听老人说一些禁忌,如果不照做,就有可能会落下月子病,终生痛苦。其实,现在的生活条件与以前不同了,坐月子的禁忌也要有所改变,关于月子病的谣言也需打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老人常说:“月子不好好坐,当心得月子病!”月子里,新妈妈被约束得死死的,不能下床、不能吹风、不能吃盐、不能洗头洗澡……这不能那不能的,闷在狭小的产房里,新妈妈无比郁闷。尽管难熬,为了不得头疼关节疼怕风出虚汗的“月子病”,新妈妈还是乖乖地呆在室内,无聊地度过产后那个月。“月子病”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什么是坐月子?
从分娩结束到产妇身体恢复未孕状态所需的时间大约是6-8周,这个阶段医学上称为产褥期,民间俗称“坐月子”。中国妈妈有“坐月子”的传统,比如多穿衣服、少说话、不劳动、不见生人、每天一个鸡蛋、狂吃补品……“月子”是一些产妇的多事之秋,产褥感染、产褥出血、产后抑郁、产褥中暑等疾病都容易在这个阶段发生。但是,民间一些关于“坐月子”的风俗,反而会给产妇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新妈妈既要重视产褥期的护理和保健,但是也不必迷信“坐月子”的陈规旧俗。
坐月子的传统观念很多,其中的许多做法并不能起到保健和预防疾病的作用。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以前对产后出现的一些不适症状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知道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流于表面经验的形式,也就难免会有时代的局限性。比如:旧时,洗浴条件较差,寒冷的天气洗一次头也不容易干,反而容易受凉。此外,盆浴确实容易导致阴道感染,所以会得出不要洗澡的结论。现在,只要注意保暖,选择淋浴,完全是可以洗澡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各种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不需要再拘泥于表面现象,更应该针对具体的原因,进行科学的护理和防护。
其实“月子”不止一个月
对某些妈妈来说,在乖乖“坐”满一个月之后,那第31天就像大赦之日,终于“刑满释放”了。她们一方面确实被关腻了,另一方面认为身体已经完全恢复了,需要马上“重获自由”。有些地方甚至举行一些仪式来宣告坐月子的结束。比如在中国南方的某些地区,月子坐满当天,产妇要用艾蒿煎熬的水冲洗身体,之后,妈妈就可以带着宝宝外出,欢喜地拜见各路亲戚了。
现代医学认为,胎儿、胎盘娩出后,产妇的身体(特别是子宫等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需要调适复原一段时间,一般需6-8周,也就是42-56天,这段时期被称为“产褥期”。也就是说,一个月的时间并不足以让身体完全恢复。传统上所谓的“坐月子”,实际上只强调了产褥期前30天的重要性。若是仅休息一个月之后就开始大肆吃喝玩乐,或者投入高强度的工作,就真的有可能患上子宫脱垂一类的病。
所以,相信传统生育经的妈妈们,作好准备把“月子”坐穿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得“月子病”是因为月子里犯了禁忌?
谣言1:新科妈妈坐月子期间禁忌多,不能洗头洗澡、不能刷牙、不能开窗吹风、不能出门,甚至不能自己开冰箱,否则就可能落下怕冷,怕风,出虚汗,关节疼痛的“月子病”,必须要再坐一次月子才能好。
真相: 关于“坐月子”、“月子病”的说法困扰着很多新科妈妈,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呢,还是相信现代医学,科学地进行产后护理呢,直接关系着妈妈和宝宝的身心健康。
产后为什么发“虚”呢?
怀孕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应激状态,产后这种应激状态突然解除,会使女性对温度和天气等外界变化变得更为敏感。这种情况下也许正常人觉得无所谓的温度变化就会让产妇觉得热或者冷。但这种状态绝非是一种“病”,也和疾病的易感性没有关系。产妇对环境的敏感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此外,孕期女性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大多都有程度不一的增加。由于盐皮质激素的作用,体内会潴留大量水分,产后这些潴留的水分主要经肾形成尿液排出,也有一部分通过出汗的形式排出体外,称为“褥汗”,是皮肤排泄功能旺盛的表现,不属于病态。这些表现在产后一周内较为明显,一周后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产妇更应该注重卫生
正如前面提到的,产后初期出汗较多。大量汗液留于皮肤表面给细菌生长留下可乘之机,不仅影响哺乳时的卫生,身上的粘腻感也会影响产妇的情绪。通常顺产后4天由于伤口原因推荐暂时不洗澡,可以擦浴和洗头,伤口愈合后就可以淋浴了;剖腹产的妈妈应在伤口完全长好后(通常需要2周左右)再洗澡,期间也可以擦浴和洗头,但应注意不要让水污染伤口。清洗身体后,新妈妈会感到神清气爽,大大有利于恢复精神,解除分娩后的疲劳。需要提醒的是,盆浴是应当避免的,以防脏水流入阴道造成感染。
除去出汗,在产褥期产妇会有恶露经阴道排出,因此会阴部的分泌物较多,这时应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正常恶露初为鲜红色,3-4天后颜色逐渐变浅,最后变为白色粘稠状,持续4~6周,可有血腥味但无臭味,如果恶露有臭味或者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提示宫腔残留或者合并感染,应该及时就医。
在怀孕期间,由于激素的作用,头发的正常生长周期延长了。当分娩后,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就会表现出头发脱落。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是因为梳头洗头所造成的,因此新妈妈无需对梳头洗头有所顾虑。
产后不能刷牙的说法更是错误的。旧时人们大多不注重口腔卫生,很多人患有慢性牙龈炎。在孕期由于雌激素的毛细血管扩张作用,会使得原有的牙龈炎症加重,牙龈肿胀甚至形成龈瘤样改变,刷牙时容易出血。然而炎症和出血并非是由于刷牙导致的,而是原有牙龈炎症的加重,更应该注意口腔卫生。新妈妈们在孕前就应当进行一次彻底的口腔治疗,去除牙石、菌斑等,并且认真地进行维护。产后更是应当一如既往地重视口腔清洁,每日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产后不能开窗的说法也不靠谱。如果有亲朋好友登门探访道贺,家里客人一多,空气流通再不好,也很容易使产妇感染疾病。及时的通风换气,保证家中空气的清新,对于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还是很重要的。正如前面提到的,产妇对气温的变化比较敏感,这时注意保暖是应该的,但也不该盲目地闭门闭窗。
是什么引起了关节疼痛?
产后的关节痛通常是生产过程造成局部肌肉和关节劳损所致,通过适当的休息和理疗都可以逐渐缓解。部分关节肌肉疼痛是由于长期卧床不活动,深静脉形成血栓所引起的,因此,产后应该尽早下地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怀孕对免疫系统也有影响。由于胎儿对于母体属于异物,母体的免疫系统会发生一些复杂的变化,避免免疫细胞攻击胎儿。一些女性如果有免疫相关疾病的易患素质,那么可能会因为怀孕诱发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或者引起病情的活动。如果出现关节肿胀以及其它伴随症状,如发热、皮疹、口眼干燥等,则很有可能是关节炎的表现,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尽早到专科就诊接受正规诊治。遇到这种情况,怀孕分娩只是打开了疾病的开关,即便是完全按照传统坐月子的全套要求行事,也还是不能避免,但是不明原因的人常常会回过头去找原因,归咎于没有好好坐月子。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月子禁忌”遭颠覆
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相比医学上的作用,“坐月子”的意义更多的来自于社会传统规范。在以“家”为单位的汉民族传统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出嫁之后,倾其一生的任务便是为男方家庭养育后代。所以,月子里,产妇的饮食起居则主要由婆婆负责打理。这个时候,“月子禁忌”的作用就是反复提醒妈妈注意自己的角色:你现在是妈妈了,要负责让孩子健康成长。你现在是妈妈了,你现在是妈妈了……
虽然有一些“老人言”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比如在传统社会里,卫生条件得不到保证,不洗澡洗头、不与外人接触,几乎可以断绝免疫力低下的产妇被感染的可能性。而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也能够为疲劳的身体充电,加速妈妈身体机能的顺利恢复。
然而,随着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现代医学越来越多地发现,“月子禁忌”有时候却导致了负面效果,伤害了妈妈甚至宝宝的健康。
2007年,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研究员Strand MA在调查中有一项惊人的发现,通过对六组在中国山西农村地区母子的研究,发现,孩子的佝偻病和妈妈坐月子期间不晒太阳具有一定关联。原因是妈妈缺乏阳光照射,乳汁中会相应缺少维生素D。我们知道,维生素D对骨骼发育所需的钙的吸收至关重要。
另外一些调查的结果则表明产后抑郁和“月子禁忌”相关。2002年,澳大利亚悉尼东南健康服务中心针对移民澳洲的中国妇女做了一项调查,是关于严格遵守坐月子规则与产褥期情绪之间的关系。调查共抽取102位身在悉尼的中国妇女,发现18%的中国妇女在坐月子期间因为各种“禁忌”产生情绪上的矛盾。
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毛丽梅博士针对产褥期疾病的影响因素作了一项定量研究,研究不仅设置了各种变量的干预组和对照组,还使用统计学方法确知了各种饮食、行为因素的独立作用。研究结果颠覆了大多数“月子禁忌”:不摄入蔬菜水果、完全不运动更可能导致肛肠疾病;不洗澡则会增加生殖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产褥期洗澡、洗头和腰腿痛并无直接关联;肉类摄入量大是乳腺疾病和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令人惊讶的是,米酒不会增加母乳,只会增加血性恶露。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总结起来,现代医学从原则上规定了三条新的“月子守则”:
保证休养时间,让产妇身心得到充足的恢复,保持好心情,身体倍儿棒,高高兴兴的哺育宝宝,投入新的生活中去;
保证饮食平衡,多吃水果蔬菜,摄入一定量的动物内脏以降低贫血的风险,忌酒;
保证个人清洁卫生,在注意保暖的情况下,勤洗澡洗头,常洗下身,能有效防止细菌感染。
结论: 不要迷信月子病,月子病只是一个传说。神马不能洗头洗澡、不能刷牙、不能开窗、不能出门,通通破除!相信现代医学,科学地坐好月子,尽享天伦之乐!
月子可不是“坐”出来的
谣言2: 新科妈妈坐月子期间禁忌多,不能用力、不能做家务,要卧床休息,否则会患上子宫脱垂。
真相:民间所说的“坐月子”,在现代医学上对应的是产妇身体恢复产前状态所需的“产褥期”。 产褥期确实是一些妈妈的多事之秋,很多产后并发症会在这一时期出现。新妈妈在产褥期需要得到呵护是没错,但月子绝不是“坐”出来的。在充分休息恢复身体的同时,应当鼓励妈妈及时下床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身体精力充沛,更可促进产后恢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子宫脱垂,可能有
支持盆腔器官的组织如果薄弱或受损,会使这些器官脱离正常位置,甚至脱出体外,这就是所谓的盆腔器官脱垂,比如子宫脱垂、阴道脱垂、直肠脱垂等。一般情况下,衰老是发生盆腔器官脱垂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许多其他潜在因素,包括肌张力下降、绝经和雌激素水平降低、多次经阴道分娩、肥胖、有家族遗传倾向(结缔组织疾病)、骨盆外伤或既往手术史、反复负重,长期便秘,咳嗽等疾病。
老人常说,坐月子期间不能用力,否则会患上子宫脱垂。大概是因为旧时妇女大多都有多次阴道分娩的经历。多次分娩加之助产技术的落后,容易造成支持子宫和宫颈的韧带发生损伤,对子宫的支持固定力减弱。加上产后从事洗尿布、洗菜这类会使腹压增加的蹲式劳动,更容易使子宫被推离正常位置,发生子宫脱垂。
现今我国女性大多只生一胎,助产术也发生了巨大进步,由于分娩时损伤导致的脏器脱垂已经大大减少。只要在产褥期避免搬运重物等需要屏气用力的重体力劳动,适当的活动不但不会造成子宫脱垂,反而有利于子宫位置的恢复。相反,如果产妇遵照旧习俗,“坐月子”时一直卧床,会增加发生子宫脱垂的风险。
长期卧床,会增加子宫脱垂风险
许多人认为产妇体质虚弱,需静养,让她们长期卧床,甚至连饭菜都端到床上吃,其实这种做法弊多利少。
因为膀胱肌张力降低,对膀胱内压的敏感性降低,加上外阴切口的疼痛等影响,产妇容易并发慢性尿潴留。这时如果长期卧床,在重力的作用下,充盈的膀胱会向后推挤子宫。再加上分娩结束后一段时间,子宫尚未恢复正常的前倾位,因此便更容易处于后位。这时子宫轴与阴道轴方向一致,当腹压增加(如咳嗽、用力排便)时,子宫会沿阴道方向下降而发生脱垂。
产后长期卧床,还会使得肠蠕动减弱。一些月子习俗常常使得产妇的饮食里缺乏纤维素。这些都容易造成产妇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的动作会导致腹压的升高,增加发生子宫脱垂的风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更大的风险,可能危及生命
卧床不动,不单单是子宫脱垂的问题,还会有更大的风险。
产妇在怀孕和产后的一段时间里,血液都处于高凝状态。如果较长时间不活动甚至长期卧床,血液很容易在下肢静脉等血流缓慢处凝集,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出现下肢浮肿、疼痛的症状。如果下肢静脉血栓发生脱落,随血流运动回到心脏,可能会阻塞肺部血管,造成“肺栓塞”。这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尽早下床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什么程度的活动是合适的?
产后活动应当循序渐进,早期下床慢步行走即可,适应之后再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一般情况下,产后6-12小时就可起床轻微活动,产后第二天便可在室内随意走动并练习产后体操,有利于体力恢复,同时预防便秘和尿潴留。行会阴侧切或者剖宫产的产妇可以适当推迟活动时间。等到拆线后伤口不感疼痛时,也应该练习产后体操。常用的动作有“桥”式运动、骨盆倾斜运动、伸展运动、收腹运动等,具体的操作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凯格尔运动。凯格尔运动俗称缩肛运动,可以有多种练习方法,收缩并上提肛门10秒,再放松10秒是标准动作,妈妈们也可尝试快速收缩肛门,再放松,重复20-50次。凯格尔具有加强盆底肌肉的作用,能预防尿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同时还能促进盆部静脉血回流、增加生殖器官的血流,据说也有预防痔疮和改善性功能的作用。没事的时候自己缩几下肛,别人也看不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结论:产后应当尽早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屏气用力增加腹压的动作。常期卧床不但不利于产后恢复,增加子宫脱垂的风险,还有可能引起致命的肺栓塞。月子可真不是“坐”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