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关于产后护理与保健,中医与西医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小编也不去评论孰优孰劣,只是把两者做个比较,由各位新妈妈来自行选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孕育小女之时,去深圳妇幼保健院参加了好几堂关于妇女生产和保健的课程。收获颇多,可是关于产后恢复部分的内容不敢苟同。
以我做传统月子的经验,以及在国外生产时,国外产护士的专业陪教,还有自己对中医的研究,再对比现代的医学说法,感觉现代中国的医生,一是自己只生过一胎,糊里糊涂就过来了,谈不上切身经验;二是中国的医生中医基础并不深厚,照搬西医的说法,或是在产后护理的领域还很薄弱,课堂所讲显得很浅薄,还有误人子弟之嫌。以下是我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一、“恶风”
传统:
产妇怕风,风是“产后风”(指产褥热)的祸首,因而将产妇房舍的门窗紧闭,床头挂帘,产妇则裹头扎腿,严防风袭。
西医:
产褥热其实是藏在产妇生殖器官里的致病菌在作怪,多源于消毒不严格的产前检查,或产妇不注意产褥卫生等。如果室内卫生环境差、空气混浊,很容易使产妇、婴儿患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夏日里门窗紧闭,裹头扎腿,还会引起产妇中暑,实不可取。
中医:
产褥热是产妇气虚的结果, 产妇的损耗来自于十月怀胎的长期劳累、怀孕后期的并发症、生产体力消耗、 生产时大量失血。气不足时,会导致各细胞之间的空隙增大, 液态物质通过间隙过分流失到体外, 汗腺分泌亢进,而出现多汗,怕风等病理现象。
1.西医学认为感冒多由病毒引起,但自然界中各种病毒无处不在,那诱发感冒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中医认为是风寒热(火)等外邪破坏人体平衡,这才是感染性疾病的本质所在。
2.为什么产妇怕自然的风?自然界自然存在各种细菌,当人体正常时,外邪不胜正气,所以常人不受感染。而产妇却是气虚、血虚、正气虚弱,以至于正不胜邪。
风邪为百病之长,多侵袭人体肌肤表面和上半身,皮肤胸背和头部。临床表现:
a、发病迅速
b、游走性关节疼痛,如风湿性关节炎
c:皮肤瘙痒,无定处
d:汗腺分泌亢进,出汗怕风
e:脉象浮
3.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早期也常和风邪有密切的关系,治疗时常根据风邪与寒,热等其他邪气的夹杂情况给予去风寒或去风热的治疗。
受寒邪的症状:1.寒邪伤关节2.畏寒无汗3.暑天吃冷食、洗澡、空调受寒—阴暑
受暑邪的症状:1.散热不足,高热无汗,心烦面赤2. 出汗如洗,口渴尿赤,气短乏力—中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Conclusion:
1.西医:在生产后直接给予大量抗生素以抵抗可能的病菌,使产妇仍然虚弱时不受感染。只要在产后初期防止了“产后风”(指产褥热)的发生,产妇不出现“汗腺分泌亢进,出汗怕风”初期感染的症状,也就不容易进一步受风而感冒。
副作用:抗生素的“未病先用和必须过量使用(需进一步证实)”是对使用者自身抵抗力的一次打击,但用在可预见的人生重大生育后,与其因防范不足导致受感染相比,还是利大于弊的。
2.中医:防范避邪气,通过约一个月补气补血的食补,待正气慢慢强胜到可以胜邪气。
副作用:
a. 防避邪气需要较长一段时间,难免一丝疏忽,而受风。
b. 产褥期卫生,空气质量等问题,可能引发其他疾病。
c. 夏日里门窗紧闭,裹头扎腿,还会引起产妇中暑。
折衷:
A:使用抗生素,若出现“产后风”指产褥热),必须严格包裹头部,身体皮肤不外露,干毛巾擦汗,以避风;若没出现“产后风”(指产褥热),可适当放松。
B:风不直吹,注意房间空气质量,温度适中和产妇卫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二、“满月后才能洗澡洗头”
西医:
因为产妇分娩时要出大汗,产后也常出汗,加上恶露不断排出和乳汁分泌,身体比一般人更容易脏,更易让病原体侵入,因此产后讲究个人卫生是十分重要的。自分娩后两三天就可洗澡,但宜采用淋浴,不宜洗盆浴。炎夏,每天应用温开水洗涤一次,产后7~10天,即可用热水洗头。如用温开水坐浴,最好是在5000毫升水中加入1克高锰酸钾,达到灭菌的作用。
中医:
产妇正气虚弱有积累性正虚,前面已讲过,是由于过度消耗引起的人体自身防御和调节能力下降。另外,在出汗、洗澡洗头,或刚洗完澡洗完头时等特定环境下,机体毛孔疏松,外界的致病因子更容易乘虚而入,这是暂时性正虚。因此,在产妇已经是积累性正气虚弱时,更应避免和推迟洗澡洗头的时间。
Conclusion:
根据气候和环境状况,应尽量避免和推迟洗澡洗头的时间。若不得已,在身体还虚弱时,用艾草煮沸水放置到温热,避风搽身;产后7~15天,若已恢复体力如常人,即可淋浴,用干粉或热水洗头,尽量控制时间和次数,并注意避风保暖,特别是出浴后。浴后伤口搽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三、“卧床,直到满月”
传统:
许多人认为产妇体质虚弱,需静养,就让其长期卧床,甚至连饭菜都端到床上吃。
西医:
其实这种做法弊多利少。如果产后较长时间不活动,很容易使血液本来就处于高凝状态下的产妇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同时产后盆腔底部的肌肉组织也会因缺乏锻炼,托不住子宫、直肠或膀胱而膨出。产后及早下床活动不仅有利于下肢血流增快和恶露排出,也能使腹部肌肉得到锻炼,早日恢复原来的收缩力,从而保护了子宫、直肠和膀胱等器官。一般情况下,产后24小时就可在床上靠着坐起来,第三天便可下床行走。
中医:
产妇血虚气虚产生的原因---
组成身体的基本物质是:元阴,元阳,气,血和津液,如果过度损耗,就会导致虚症。
产妇的损耗来自于:十月怀胎的长期劳累,怀孕后期的并发症,生产体力消耗,生产时大量失血,怀孕时身体机能的变化有待复原。产妇的虚弱主要是气虚、血虚。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气是元阴和元阳相互作用下的一种物质运动,它主要有三个作用:第一、推动作用,推动物质运输、排泄,推动血液循环。第二、防御作用,抵抗外邪入侵。第三:固摄作用,固定脏腑位置,摄纳血和津液。
气虚导致:第一、血流缓慢,血液淤滞。第二、人体免疫力下降,汗孔开合失常。第三:气的固定作用减弱,骨盆回位,子宫复原(需要6周),气的摄纳作用减弱,出血不止,恶露不尽,自汗盗汗等。
血是滋养和营养人体的物质,血虚症状归纳为:一黄五白四不养
一黄:面色委黄
五白:面白,唇白,甲白,舌白,眼白
四不养:不养心:心悸、多梦、心神不宁
不养肝:耳鸣、肋痛、情志不畅
不养头目:头晕、视力减退
不养肢体:皮肤干燥白屑、关节拘挛不利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血的生成与三个因素有密切关系:
1.脾胃的运化功能,所谓”脾生血”。
2.气的充足程度,气的充足是造血器官正常工作的前提,所谓”气能生血”。
3.水液是血的不可缺少的成分。
血和气的关系:产妇大量失血造成血虚, 中医上称“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 所以大量失血也会导致气的外泻和虚脱。
补气以补血:中医又说“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补气”就是通过药物增强生命原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恢复补充机体效能,有形的血则可以通过正常的造血器官的工作得以恢复和充盈。这种补血方式是远见长效的。所以说,月子做得好得妇女,不但可以使以前的病痊愈,还可以大幅度的改善体质。
补气虚:气主要储藏在脾,所以“气不摄血”也叫“脾不统血”,归脾丸,即是使血重新归脾统摄,此方以人参、黄芪、龙眼肉为主,搭配养血收敛药物,对气虚出血疗效很好。
补血虚:当归补血汤(名方),就两味药, 补气药黄芪和补血活血药当归,黄芪:当归=6:1,就是通过大剂量补补气药和效剂量补血药配合来达到治疗血虚目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Conclusion:
在这点上本人并不反对西医的说法。尽早地开始下床活动,在床上给孩子喂奶换尿布,可以让产妇活动身体,有利气在身体中的运行,促进血液循环和内脏蠕动,有利大便排出,子宫卵巢的蠕动复原,输卵管的畅通不粘连(可能导致以后的宫外孕),对身体恢复有利。但下床活动和缓慢平和的活动是短时间的行为,需要控制其时间和运动量,随着身体地恢复,活动时间可适当增加。
所以,在身体器官腰椎、骨盆、子宫、骨、关节、韧带等恢复原位的过程中,在气的固摄身体器官能力还未恢复前,产妇仍应以休息为主,强调卧床和做月子可以有效的限制运动总量,保证休息时间。
产后健身操可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也可以消耗过剩营养造成的脂肪堆积,但对于产后最重要的腰椎、骨盆、子宫复原作用很小,过度疲劳反而有害。所以应推迟些时间,到产妇身体基本状况恢复后在开始也不迟。
由此理论,老外不做月子的后果是:骨盆在产后不易恢复到产前大小,产后容易发胖;子宫下垂的发病率较做月子的高,(此两点有待研究统计证实)。
趁坐月子的机会系统地养气补血,对妇女的一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养生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