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牛奶越来越成为人们健康的必须品,而其价格却越来越高。南京市五台花园的几位居民向记者抱怨,“价格再高也得买。”而这高价背后,其实绑架的是人们对于牛奶消费的依赖。 南京卫岗奶价“跨越式发展” 南京本地最大的乳品供应商为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频频在互联网社区上暴露质量、卫生问题的牛奶品牌,价格却在“跨越式发展”。 两年前,卫岗瓶装鲜牛奶从1.8元涨至1.9元,虽然看上去就只上涨了1毛钱,但是容量却从220毫升降至195毫升,相当于变相涨价15%。 今年年初,卫岗牛奶又涨价了,从订奶单上看,上述1.9元的瓶装奶已经涨至2.1元,涨幅超过10%。除此之外,每天早晨上门服务的牛奶品种价格都有上涨,最高达到0.4元每瓶。 在消费者的印象里,卫岗牛奶一直在涨价,有网友用“卫岗这是自己‘节能’,给你‘减排’”来表达对卫岗牛奶减量、涨价行为的不满。 而其打造的高端品牌卫岗层顶包淳鲜高品巴氏奶950毫升装的卖到了15.9元,接近其最低端鲜牛奶乐利枕的1.5倍。 “早餐革命”遭高价“当头棒喝” 早在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重庆视察时就留言“我有一个梦想,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并指出,“希望你们能让我梦想成真。” 同年12月,时任江苏省林业厅厅长、奶业协会理事长的刘立仁呼吁为了健康,每个人都要多喝牛奶,科学饮奶;经济发达的江苏完全有条件率先实现每人每天一斤牛奶的目标。 然而这一政府层面的号召热度却被不断高企的牛奶价格所浇灭。 市民林先生仍然记得去年12月22日早上收到的送奶工送来的一张“涨价通知”:“由于奶源及原辅料价格持续上涨,公司将于明年元月1日起,对卫岗送奶到户所有品种上调0.2元,部分品种上调0.3元。”他说虽然牛奶一直在喝,但明显没以前那么多了。 其实涨价的不仅是南京的卫岗牛奶,国内三大乳业巨头蒙牛、伊利、光明今年年初均上调了成品奶的价格,涨幅都在10%左右。 从目前超市价格的统计来看,以1升为单位的常温纯牛奶,蒙牛7.9元,伊利8.9元,光明最高为9.8元。低温保鲜奶的价格一般更高,就以价格较低的卫岗来算,1升低温保鲜奶价格在10.5元左右,而光明达到13.5元。 汉口路好又多超市的陈经理表示,“以前一天下来,货架上的牛奶基本上都能卖完,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到晚上超市下班的时候牛奶的数量都没怎么少。” 不管是市民的购奶意愿,还是超市的实际销售,高价的确给总理的“牛奶梦想”设置了一道不可轻视的坎。 如果按照总理的“梦想”要求,一家三口每月的牛奶成本在1000元上下,基本耗费了南京市区一名劳动者一个月最低标准的工资(南京市区2011年最低工资标准为1140元)。 卫岗奶价超硅谷1.8倍,相对价格达8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外的牛奶却鲜有涨价,价格甚至比国内的还低。 记者从留学生那边了解到,美国洛杉矶、华盛顿等地0.5加仑(约1.89升)的低温保鲜奶最便宜的为1.99美元,按汇率算下来1升6.63元。这还没有把货币的购买力以及工资水平等因素考虑进去,绝对价格卫岗牛奶就已达到那边普通牛奶的1.58倍。 该同学介绍,“以洛杉矶较低的工资水平来看,假设你跑去快餐店打零工,他们至少付你一小时8美金。”也就是说,在洛杉矶一个小时的餐馆兼职就能挣到6.5升的桶装牛奶。而南京兼职以肯德基为例,经记者电话询问,珠江路珍珠饭店下的这家一小时兼职收入为9.4元,算下来还换不到1升的卫岗鲜奶。 这样算下来,粗略考虑到美圆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差别以及工资水平,南京牛奶价格竟然达到洛杉矶、华盛顿普通牛奶的6.5倍。 而另一位在美国圣荷西定居的朋友报出的价格更低,她那边3.5美金左右能够购买1加仑普通低温保鲜奶,打折的时候2美金也能买到。算下来1L只有5.8元人民币。绝对价格上卫岗达到硅谷这边的1.8倍。而圣荷西地处硅谷腹地,可以说是美国工资、物价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算上这个,相对价格至少在8倍以上。 欧洲国家牛奶的绝对价格也比卫岗低很多。意大利罗马1升的三个月保质期的纯牛奶0.59欧元(4.8元人民币)开始起售,这一价格是卫岗的一半左右。德国杜塞尔多夫等地的盒装低温保险奶1升最便宜的也才0.5欧元(4.1元人民币)。即使价格偏高的法国,0.7欧元(5.7元人民币)的价格也才比卫岗的一半多一点。 尽管国内牛奶价格比国外高,但是“质量”却没有国外好。除了频频爆发质量问题外,口感也“差远了”。在罗马留学的李姓同学说,“在这边喝过牛奶后就不再想喝国内的牛奶了,国内牛奶太淡了,喝起来就像水,这边的牛奶奶味很足很浓厚。”华盛顿的付同学也有同样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