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1月9日,被视为金融危机波及东莞标志的“合俊事件”主角——玩具巨头合俊集团,在历经破产、清盘、重组、复牌等一轮轮煎熬之后,奇迹般重生。不过,合俊集团仍然未能摆脱成为历史的命运。 日前,合俊集团发布公告称,今年4月24日,公司名称更改为格林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已获香港公司注册处确认,新名称已根据公司条例注册。从今日起,其在联交所进行买卖之股份简称将更改为格林国际控股,股份代号维持不变。 这意味着2008年合俊宣告破产后,由新投资者入主重组的合俊正式完成“金蝉脱壳”,“合俊”从此不复存在。 破产重组后旧名终被弃 合俊集团成立于1996年,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一家知名港资玩具企业,在东莞樟木头镇曾经拥有2家公司。2008年10月中旬,合俊集团高管突然“人间蒸发”,东莞2家工厂一夜之间倒闭,造成6700名工人失业,樟木头镇政府垫发2400万工资以挽救局势。 三年多之后,合俊集团在经历了破产、清盘、重组、复牌等一轮轮煎熬之后,实现重生。今年3月份,合俊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建议采纳“格林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林国际)为中文名称。 5月22日,合俊董事会发布公告宣布,更改公司名称的特别决议案已于4月12日的特别股东大会上获得批准,开曼群岛公司注册处已于4月20日发出更名注册证书。5月16日,香港公司注册处也发出更名注册证书。自5月25日起,公司股份于香港联交所交易进行买卖,公司中文名称由“合俊集团”更改为“格林国际控股”。 记者昨日登录网站发现,“合俊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字样已被“格林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替代。更为显著的是,合俊集团的红色英文标志也更换成格林国际控股的绿色标志。 昨日,合俊集团财务顾问卓亚(企业融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家锠向本报记者证实了公司更名一事。 更名背后 或藏多元化战略 实际上,从新的投资者GoldBless International Invest Limited等注资重组合俊集团时起,业界就预测投资者将大刀阔斧地“去合俊化”。 2009年,在重组过程中,原合俊董事会主席胡锦斌仍留在董事会内,但合俊管理层几乎全用投资者的班底;新成立的子公司的客户等业务资源也弃旧用新。这被认为是新投资者抹去合俊印记的重要一步。 对于此次更名,合俊集团董事会表示,目的是使合俊集团的公司形象及身份焕然一新,推动公司未来业务的发展,这符合公司和股东的整体利益。 杨家锠昨日对本报记者表示,曾经的合俊已物是人非,新的投资者控股,必然要体现“主权”色彩。不过,一定时期内,格林国际控股仍将坚持把玩具作为主营业务。 一直关注合俊的广东莞信律师事务所律师黄仁东认为,一般情况下,更名伴随着公司的战略转型。而身兼格林创投(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合俊集团董事长的杨旺坚,通过董事会建议将合俊改为格林国际,显然是要刻意打上“格林”的烙印,背后一定有公司战略转型的背景。黄仁东猜测,这可能意味着更名后的合俊将在传统的玩具核心业务外,涉及更广泛的产业投资领域,以实现投资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