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在仁和春天光华店超市发现,整整两排奶粉货架,几乎都被进口奶粉占据。导购员称,整个卖场只有四五个国产品牌:“国产奶粉不好走。”她指着货架上的康宝瑞奶粉说:“你知道康宝瑞为什么卖得这么好吗?你看看产品的全英文包装。我们这儿只有两个奶粉品牌是全英文包装,再贴上中文标签。这两个品牌卖得最好。” 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有区别吗?王府井春熙店超市的导购笑着说:“人们总以为贵的才是对的。” 本报昨日刊出报道后,网友纷纷转发微博,发表评论。“立定稍息”呼吁网友理性消费:“国外的东西并非都是最好的,在中国却被包装为进口高档货,而你我却被蒙蔽着、执著地去消费。冷静理性消费为好。” 市民何女士认为,消费者对婴幼儿产品的安全性要求很高,但很多商家对生产供应链条的控制避而不谈,甚至进行误导。市民罗女士表示:“不知情又何谈选择?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需要得到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