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约束和惩罚孩子,而是父母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
只有当教育的方向指向内在时,教育的作用才真正彰显。
当我们自己遇事从不自省,做事从不自律,焦点和矛头总指向外部时,又如何能教会我们的孩子对自己负责,而不推卸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孩子的未来呢?
——————————————————
作者:王人平
有关圣雄甘地的一则小故事,对我今天的育儿观曾产生过很大影响。
一位崇拜甘地的孩子非常爱吃糖,他妈妈为了让他戒掉糖,千里迢迢找到甘地,希望他能劝说自己的孩子。
可是甘地说,你三个星期后再带着他来,母亲说我们家很远,好不容易来了就请你帮帮我吧,可甘地还是没有答应,无奈下这位母亲带着孩子回去了。
三个星期后又带着孩子去见甘地,甘地告诉孩子要少吃糖,孩子答应了。
孩子的妈妈问甘地,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上次不说,非要自己等三个星期。
甘地说,我也很喜欢吃糖,我花三周时间让自己戒掉糖,我才有勇气跟孩子讲。
是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一句话,希望孩子有什么改变,就先让我们自己成为那个改变;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让我们自己成为那种人。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自己先要做到。
苛责孩子去做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不仅无用,还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是一个言行不一的、虚伪的人。久之,连我们做父母基本的威信都会失掉。
遗憾的是今天依然有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照我说的做,但不要学我的样子”。
这些父母习惯了用暴力手段去教孩子文明表达,用失控的情绪去教孩子心态平和,用粗鲁的方式去教孩子礼貌,用听话服从去教孩子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越界去教孩子规则,用自己的缺位去教孩子责任……这样又怎么可能到达预期的结果?
孩子是通过父母做了什么,而不是说了什么来学习的。父母的坐卧起念、衣食住行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行和教养。
立足从改变自己开始,不仅是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更重要的是,我们给不了孩子我们没有的。
唯有我们自己先做出改变,才知道改变需要什么;唯有我们自己先拥有了某种品质和能力,才知道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让孩子去具备。试想,如果我们都没找到让自己走向独立、负责、优秀的方法和途径,又如何懂得去教授孩子?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勇气和能力做自己,做不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又如何懂得帮助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就如同我们自己都不会开车,却要坐在副驾驶位置上作为教练!去教授另一位新手开车,结果不仅无法教会他开车,甚至这位新手连车都不敢上,因为他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
可是在子女的教育上,有很多父母正做着那不会开车的教练,盲目而想当然地教着自己孩子开车,却不知危险。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教练,唯有先让我们自己成为一名技能娴熟、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育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一个孩子优秀的价值观和品行,靠单纯的说教和要求都无法完成。孩子只会受自己尊敬、信赖和爱戴的父母影响,通过模仿来吸收,最终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说,家庭教育首要的是父母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而不是对孩子的约束和惩罚。
唯有我们自己先做到改变时,才可能期待孩子有所改变。
|